《大英公务员》青山铁杉,经营、争霸、二战、欧洲历史,千年风华烟雨,是非成败转头空!
《大英公务员》
作者的历史功底深厚,考据严谨,资料详实,不管是正史、轶事的使用都是信手拈来,对二战前后的人物、事件和国际局势等历史资料了然于胸,为读者构建了十分清晰的国际格局,给读者立体呈现了近代时期的大英帝国没落的轨迹和国际格局的有趣变化。
作者:青山铁杉
状态:完结
字数:533万字
评价:甘草&粮草
点评人:九哥
出自:起点中文网
标签:经营、争霸、二战、欧洲
简介:
遍及整个世界的二战已经进入尾声,大英帝国的衰落却才刚刚开始,美苏憧憬着未来的光辉岁月,知道破落贵族已经不是自己的阻碍。
“我并不同意他们的想法,可先拆了英属印度也并不全是坏事。”
精彩点评:
“键政文”这个词汇非常有意思,它是网文读者关于近代外国历史类题材小说的一个戏称,而这个戏称最初是借用的网络词汇。
这些年随着网络的普及,很多网友关于国内外时事的讨论也越来越多,当讨论多了起来,就难免会发生一些观点冲突和争执,于是,在互相激烈的争执中,就诞生了“键盘上的政治”(简称“键政”)这样既带有嘲讽,又带有些许自嘲味道的网络词汇。
之后,随着网文的发展,此类题材的小说也越来越多,而在写作过程中,作者难免要表达自己关于国内外历史和现实发展等等的观点,在读者圈中也难免会掀起许多争执讨论,于是,“键政上的政治”这个词汇便顺利成章的被借用了过来。
这就是“键政文”的词汇来源,但就内容而言,“键政文”的出现还要早上很多。
“键政文”实际是脱胎于“民国文”,民国文大火的时候,相信大家还都有些印象,那个时候网文圈里基本是两派独大,果党派和毛党派,两边争执的非常凶悍。
当两边互相有争议的时候,举事实,说道理更是常态,大家也乐此不疲。
这些争论表面上看起来是在谈自己对于历史的观点和认知,内里实际上则是在表述对当前社会国家的态度以及对未来发展的看法。
之后,民国文被严格审核的情况下,诸多民国文作者开始转战其他题材,其中,一部分作者就转战到了近代外国历史类题材,至此,此类题材开始真正的显现出身影。
这里特别要提一下,近代外国历史类题材作品早有出现,甚至并不比民国文出现的晚,但最初并不是很受关注,之所以说,“键政文”是脱胎于“民国文”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键政文”的根基来于此。
因为那个时候的此类题材的作品可谓寥寥无几,优秀作品更是凤毛麟角,然后,民国文的没落导致民国文的作者读者生态圈子转移到此类题材,然后,它才算是开始成了点气候,所以,如果你足够细心的话,你会发现当前的“键政文”的圈子模样与早些年民国文的模样也并无太大异同。
不过,说实话,“键政文”虽然在那个时候成了点气候,但也只是勉强度日罢了,因为大环境不适宜它的生存,所以,那些年这类题材还被归类为小众题材。
直到疫情爆发后,“键政文”才算是迎来了自己真正的春天。
我相信大家也懂我的意思,就是因为中国与外国,特别是欧美西方社会在疫情处置表现上的云泥之别,导致民族自信的巨大提升,在网文圈的体现就是自此迎来了“键政文”的爆发。
当然,疫情冲击只是一个表面因素,背后实际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同时作为世界霸主-美国的综合国力衰弱,我起彼落所带来的国家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一种升腾,也是官方宣传口径中“四个自信”的一种真正表现。
一个国家的人们只有这种真正发自内心的“四个自信”,才能有真正优秀的“键政文”涌现出来。
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民族,没有底气的自信就不能真正的正视自己,正视历史,正视错误,更不能优雅的自嘲。
突然想起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当年扔了一句“大英帝国早已没落,现在只是一个适合留学和养老的国家”时,英国媒体的炸锅式表现。
而好的“键政文”恰巧就需要这种有充满自信的自嘲,当然,嘲讽别人更需要底气,需要自信。
当然,话说回来,“键政文”虽然大环境使其更易于发展,但想写好却也不太容易。
如果将各国的老百姓对历史和时事的喜爱做一个排名的话,那么,咱们国家的老百姓绝对是名列前茅。而随着网络的发展,老百姓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深度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别说很多网文读者都已是饱经熏陶的老书虫,所以,即使在网文圈里想写出一本为人认可的“键政文”也是不容易的。
想写好“键政文”,不但需要有真正深厚的历史功底,还需要有属于自己的独到观点。
在诸多“键政文”之中,《大英公务员》这本书就非常有代表性。
首先,作者的历史功底深厚,考据严谨,资料详实,不管是正史、轶事的使用都是信手拈来,对二战前后的人物、事件和国际局势等历史资料了然于胸,为读者构建了十分清晰的国际格局,给读者立体呈现了近代时期的大英帝国没落的轨迹和国际格局的有趣变化。
其次,作者写作手法高明,作为一本近代历史文,作者在将一个历史不曾出现过的人物插入整个英国和世界历史发展中,却毫无突兀之感,在改变既有历史的过程中,却不显得生硬。
再次,作者始终脚踏实地地在为英国的发展做改变,未曾“好高骛远”,所以,历史发展推演的合理度比较高。
最后,这本书的核心就是作者在尽量纠正英国所犯的历史性的一些战略错误,从印度到马来西亚,从德法到美苏,从越南、印尼,再到非洲、中东,还有东亚等等,无一不是在努力改变战略失误,这些就是推动着整本书剧情发展的原动力,所以,整本书也可以说是满满的干货。
最后的最后,要说的是本书的缺点,或者说是作者的缺点,那就是文笔实在太过干燥。
这个倒说不上批评,毕竟,对于键政文来说,花里胡哨的文采并不是必需品,甚至行文流畅都远比文采重要得多,文笔干燥些也不影响此类的小说的阅读。
当然,即使不影响读者阅读体验,但也不影响读者抱怨,所以,或许因为之前多本书都因这个缺点备受“批评”的原因,在本书中,作者为了“以正视听”,多次大秀文笔,加入了不少抒情写景的段落,但怎么说呢,不行就是不行啊,单独拿出来还是不错的,但放入故事里,则完全融入不进去,反而频频令人跳戏,这就好像是钢铁直男强行玩浪漫,尴尬到令人抠出三室一厅来。
本文由可可推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